-
关键词定位法:题目常含 “首次提出”“核心特征”“定义”“规律” 等关键词,直接锁定对应考点。如看到 “生态学概念首次提出者”,直接对应 “海克尔”;看到 “恒温动物肢体随温度变化规律”,优先选 “阿伦规律”。
-
排除法分层应用:先排除明显错误选项,再对比剩余选项。含 “所有”“必须” 等绝对化表述的选项多为干扰项,如 “所有生态系统都有相同的生产力水平” 可直接排除(不同生态系统生产力差异显著)。
-
教材原文联想:单选题多考查基础概念,如 “种群的基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规律” 等,可快速联想教材原文表述,匹配选项中的核心术语,如 “生态幅” 对应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
易混概念辨析:针对高频易混考点分类记忆,如区分 r 对策(繁殖快、寿命短)与 K 对策(繁殖慢、寿命长)生物特征,初级生产力与次级生产力的定义,避免概念混淆导致误选。
-
核心术语精准记忆:填空题侧重考查教材核心术语,如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____共同构成”,答案为 “非生物环境”;“群落演替达到的稳定状态称为____”,答案为 “顶级群落”,需牢记术语的准确表述,避免错别字。
-
题干提示词推导:根据题干中的学科模块提示定位考点,如涉及 “能量流动” 模块,常考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等特征;涉及 “种间关系” 模块,易考 “竞争”“捕食”“共生” 等类型。
-
数据与规律对应:牢记高频数据及规律表述,如 “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发育起点温度称为____”,答案为 “生物学零度”;“生态金字塔包括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____”,答案为 “能量金字塔”。
-
踩点得分原则:按教材知识点的逻辑层次分点作答,每个要点独立成句,用序号标注。如回答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需分点列出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与间接作用等 6 项规律,每点简要解释核心含义。
-
简化表述抓核心:简答题无需展开论述,聚焦考点关键词。如 “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直接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并简要说明各类型的年龄比例特征即可。
-
覆盖考点无遗漏:针对 “原因”“特征”“类型” 等设问,确保要点全面。如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需涵盖种类构成、结构特性、动态特性等核心要点,避免缺失关键得分点。
-
框架搭建先行:按 “总 - 分 - 总” 结构作答,开头总述核心观点,中间分点结合理论与实例展开,结尾总结升华。如论述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先总述碳循环失衡现状,再分点讲化石燃料燃烧、植被破坏的影响,最后提调控对策。
-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典型案例或现实问题分析,增强说服力。如回答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可结合森林生态系统抵御病虫害的实例,说明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
逻辑层次清晰:按 “概念 - 原理 - 影响 - 对策” 或 “现象 - 原因 - 规律” 的逻辑链展开,每个部分用小标题或序号区分,如论述 “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可分为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层次。
-
时间分配策略:150 分钟对应 150 分,单选题控制在 30 分钟内,填空题 20 分钟,简答题 50 分钟,论述题 50 分钟。避免在难题上耗时过久,优先完成有把握的题目。
-
模块聚焦重点:重点突破生态系统(约 30%)、种群与群落生态(约 40%)两大核心模块,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群落演替等高频考点,占分比重大且易得分。
-
复查纠错关键:答完后重点检查填空题的术语错别字、简答题的要点完整性、论述题的逻辑连贯性,避免因细节失误丢分。
-
首次提出 “生态学” 概念的科学家是( )
A. 达尔文
B. 海克尔
C. 林奈
D. 孟德尔
-
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 )
A. 生理学
B. 生态学
C. 遗传学
D. 进化论
-
下列属于生态学研究最高层次的是(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全球生态学
-
环境中对生物起直接作用的因子是( )
A. 地形
B. 温度
C. 海拔
D. 经度
-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称为( )
A. 主导因子
B. 限制因子
C. 直接因子
D. 间接因子
-
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辐射主要是( )
A. 紫外光
B. 可见光
C. 红外光
D. 所有光质
-
日照长度超过一定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是( )
A. 长日照植物
B. 短日照植物
C. 日中性植物
D. 阴性植物
-
有效积温法则中的发育起点温度又称( )
A. 物理零度
B. 化学零度
C. 生物学零度
D. 生理零度
-
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肢体趋于缩短的现象称为( )
A. 贝格曼定律
B. 阿伦规律
C. 谢尔福德定律
D. 李比希定律
-
种群在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称为( )
A. 多度
B. 密度
C. 频度
D. 盖度
-
种群年龄结构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的类型是( )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D. 波动型
-
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
A. “S” 型
B. “J” 型
C. 直线型
D. 波动型
-
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称为( )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内禀自然增长率
D. 环境容纳量
-
两种生物争夺相同资源的关系称为( )
A. 捕食
B. 竞争
C. 共生
D. 寄生
-
一种生物寄生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的关系是( )
A. 互利共生
B. 寄生
C. 偏利共生
D. 他感作用
-
繁殖快、寿命短、后代存活率低的生物属于( )
A. r 对策
B. K 对策
C. 中间对策
D. 混合对策
-
由不同种群构成的集合体称为(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
群落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物种是( )
A. 伴生种
B. 优势种
C. 偶见种
D. 亚优势种
-
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哪种因子有关( )
A. 温度
B. 水分
C. 光照
D. 土壤
-
群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有序变化称为( )
A. 波动
B. 演替
C. 迁移
D. 扩散
-
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 )
A. 初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C. 快速演替
D. 逆行演替
-
单元顶级学说认为顶级群落由哪种因素决定( )
A. 气候
B. 土壤
C. 生物
D. 地形
-
生态系统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寄生者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 )
A. 循环流动
B. 单向流动
C. 随机流动
D. 双向流动
-
食物链的起点通常是(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
生态金字塔中永远不会倒置的是( )
A. 数量金字塔
B. 生物量金字塔
C. 能量金字塔
D. 以上都不是
-
生产者固定的总有机碳减去呼吸消耗后的部分是( )
A. 总初级生产力
B. 净初级生产力
C. 次级生产力
D. 生物量
-
碳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是( )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燃烧作用
D. 分解作用
-
氮循环中起关键作用的生物是( )
A. 植物
B. 动物
C. 微生物
D. 人类
-
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并恢复稳定的能力称为( )
A. 抵抗力稳定性
B. 恢复力稳定性
C. 稳定性
D. 持久性
-
两个生态系统过渡区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现象称为( )
A. 边缘效应
B. 协同进化
C. 他感作用
D. 竞争排斥
-
一种植物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是( )
A. 竞争
B. 捕食
C. 他感作用
D. 共生
-
生态位是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 )
A. 空间位置
B. 功能位置
C. 数量多少
D. 空间与功能位置
-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 涵养水源
B. 防风固沙
C. 调节气候
D. 提供木材
-
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
A. 物种多样性高
B. 稳定性高
C. 受人类调控强
D. 自我调节能力强
-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火山活动
B. 太阳活动
C. 人类活动
D. 自然波动
-
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 基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个体多样性
-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 经济发展
B. 社会发展
C. 生态保护
D. 协调发展
-
生态农业的核心是( )
A. 高投入高产出
B. 循环利用资源
C. 单一作物种植
D. 大量使用化肥
-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消费者是( )
A. 植物
B. 动物
C. 人类
D. 微生物
-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____。
-
生态因子按性质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____。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____。
-
种群的分布型主要有均匀型、随机型和____。
-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
-
种间共生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____。
-
群落的水平结构常表现为____和复合体。
-
水生演替系列的起点是____。
-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___。
-
次级生产力是指____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
-
磷循环属于____型循环。
-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____。
-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____。
-
全球主要的生态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____。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____。
-
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
简述种群的两种增长型及其特点。
-
简述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
简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氮循环的主要区别。
-
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
论述生态农业的原理、特点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B 2.B 3.D 4.B 5.B 6.B 7.A 8.C 9.B 10.B 11.A 12.B 13.C 14.B 15.B 16.A 17.C 18.B 19.C 20.B 21.A 22.A 23.A 24.B 25.A 26.C 27.B 28.A 29.C 30.A 31.A 32.C 33.D 34.A 35.C 36.C 37.D 38.D 39.B 40.C
-
生态系统生态学 42. 地形因子 43. 行为适应 44. 集群型 45. 最大数量 46. 原始合作 47. 镶嵌 48. 裸地 49. 信息传递 50. 消费者 51. 沉积 52. 负反馈 53. 群丛 54. 环境污染 55. 生物小循环
-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1)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主导因子作用,某一或少数因子起决定性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方式不同;(4)阶段性作用,因子作用随生物发育阶段变化;(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因子不可缺少但可部分补偿;(6)限制性作用,接近耐受范围的因子限制生物生存。
-
种群增长型包括:(1)指数增长(J 型增长),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以指数形式快速增长,无环境阻力,增长曲线呈 J 型;(2)逻辑斯谛增长(S 型增长),现实条件下,受环境容纳量限制,种群增长先快后慢,最终稳定在 K 值附近,增长曲线呈 S 型。
-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形成原因主要包括:(1)光照差异,植物因对光照需求不同分层生长;(2)食物资源差异,动物因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占据不同层次;(3)微环境差异,温度、湿度等微环境的垂直变化促使生物分层。
-
碳循环与氮循环的主要区别:(1)循环类型不同,碳循环是气体型循环,氮循环也是气体型循环,但磷循环是沉积型循环;(2)主要储存库不同,碳主要储存于大气和海洋,氮主要储存于大气;(3)关键驱动生物不同,碳循环依赖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氮循环依赖微生物的固氮作用;(4)人类影响方式不同,碳循环受化石燃料燃烧影响大,氮循环受化肥使用影响大。
-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主要是反馈调节:(1)负反馈调节,是主要调节机制,当系统某一成分变化时,另一成分反向变化使其恢复稳定,如害虫增多导致天敌增多,进而抑制害虫数量;(2)正反馈调节,使系统偏离稳定,如病虫害爆发导致植物死亡,进一步加剧病虫害扩散;(3)自我调节能力,系统通过组分间相互作用维持稳定,生物多样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改变生物分布范围,气候变暖使物种向高纬度、高海拔迁移,部分物种因无法适应迁移灭绝;(2)影响生物物候期,温度升高导致植物开花、动物繁殖提前,打破生态同步性;(3)降低物种多样性,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破坏栖息地,导致特有物种灭绝;(4)改变群落结构,优势种更替,群落功能下降;(5)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如授粉、物质循环功能受损。
保护对策:(1)减缓气候变化,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发展清洁能源,增加碳汇;(2)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关键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维持生态连通性;(3)开展物种迁地保护,建立基因库、植物园等,保存濒危物种;(4)加强监测与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预测变化趋势;(5)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国际合作,落实保护责任;(6)提高公众意识,推动全社会参与保护行动。
-
生态农业的原理:(1)循环再生原理,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如秸秆还田、沼渣施肥;(2)协调与平衡原理,适应本地环境条件,合理搭配生物组分;(3)整体原理,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4)自生原理,利用生物间相互作用,如农林牧渔立体种养。
特点:(1)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2)生物多样性高,病虫害防治能力强;(3)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环境友好;(4)因地制宜,适应性强;(5)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
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污染和退化,改善水质和空气质量;(2)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3)保障食品安全,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健康需求;(4)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多元化经营,延伸产业链;(5)推动农业转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长期稳定发展;(6)助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