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思想的来源与萌芽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1、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开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表现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的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指导党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
6.中国革命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原因:(1)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这是根本原因。(2)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4)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5)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这是重要的主观条件。
7.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不同:(1)时代条件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3)领导权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4)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8.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1)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4)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10.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2)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3)指明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并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暴力革命的理论。
1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948 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1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意义:1、经验:(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意义:农业合作化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有利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15.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继续拓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接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6.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必须正确解决的重大问题:(1)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2)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3)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4)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5)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6)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包括两层含义: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3)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其指导意义: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3)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4)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19.简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 年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0.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核心观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①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核心。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条件和保证。③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2)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3)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4)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6)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1)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艺术,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精髓;(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