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党的二十大(2022年10月,纲领长期指导)
• 报告首次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单列章节;提出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024—2025年仍属贯彻二十大精神、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阶段。
2.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4年12月11—12日,北京)
• 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九大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扩大内需;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绿色低碳转型;落实“两重”项目(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等。
• 明确2025年GDP增长预期目标5%左右,CPI 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3.2025年全国两会(3月4—11日)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等。
• 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跃升”“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扩大制度型开放”列为年度重点。
• 习近平在江苏代表团强调“经济大省挑大梁”,在政协教育界联组会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4. 中央政治局会议(2024年9月26日、2025年3月31日、7月30日等)
• 2024年9月26日会议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迅速扭转二季度以来经济下行、楼市股市低迷局面。
• 2025年7月30日会议决定10月召开二十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
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7月)
• 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2024—2025年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提供路线图。
二、2024—2025年重大科技成就
(一)航天与深空探测
1. 探月工程四期再获突破
• 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共带回1935.3克月壤,首次发现月背“玄武岩新类型”。
2. 行星探测
• 天问二号探测器完成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任务,2025年5月已进入返回轨道,预计2026年再入地球。
3. 载人航天
•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乘组(陈冬、陈中瑞、王杰)入驻中国空间站,首次在轨验证“新一代柔性太阳翼”与“在轨3D打印”技术。
4. 地月空间基础设施
• 全球首个基于DRO(远距离逆行轨道)的地月三星导航通信星座2025年4月建成,为未来月面长期科研站提供厘米级导航。
(二)新能源与交通
1. 新能源装机与消纳
• 截至2025年5月,全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突破12亿千瓦(1200GW),占电力总装机40%以上;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5万亿千瓦时,“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一期全面并网。
2. 特高压输送
• 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2025年5月投运,是世界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工程,年输电量660亿千瓦时,绿电占比超70%。
3. 新能源汽车
• 2024年全年产销均突破1200万辆,渗透率超40%;2025年1—5月继续保持35%以上增长。比亚迪、吉利、蔚来等相继发布续航超1000公里固态电池车型。
4. 第四代核电
• 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2024年12月实现双堆满功率运行,标志我国具备第四代核电商业化能力;2025年4月海南昌江第二个模块式小堆“玲龙一号”并网发电。
(三)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
1. 芯片制造
• 2024年9月,中芯国际N+2(7nm改良)工艺累计出货突破100万片;2025年二季度,上海微电子首台28nm浸没式光刻机(SSA800-10W)通过产线验证。
2. AI大模型
• 2025年3月,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发布“太湖之光·昆仑”万亿参数级开源大模型,训练算力效率较2023年提升4.7倍;华为、阿里、百度相继推出行业大模型2.0版本,已在政务、制造、金融等领域规模化落地。
3. 量子信息
• 2024年11月,合肥本源量子发布新一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悟空-3”,可编程比特数达到504,量子体积(QV)首次突破1万。
(四)深海与极地
1. 2024年10月,“奋斗者”号完成马里亚纳海沟2024年度科考,最大下潜深度10908米,首次获取万米级原位微生物样本。
2. 2025年1月,我国自主建造的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完成第40次南极科考,建立我国首个南极近岸海洋碳通量长期观测系统。
三、小结
• 会议层面: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2025年全国两会构成了2025年宏观政策的“双引擎”;二十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拟10月)则为“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
• 科技层面:2024—2025年中国在“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四大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产业进入全球领跑阶段,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资料陆续更新补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