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局部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事物的主要矛盾未变化,次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事物的根据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发生了根本变化
参考答案:C
2.系统科学产生的意义在于它()
A.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B.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C.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D.高于唯物辩证法
参考答案:C
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形式
C.方向和道路
D,波浪式前进运动
参考答案:B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先有闪电,后有雷鸣
B.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C.白天过去,黑夜降临
D.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答案:D
一、简述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2.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3.群众路线指导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独立自主指导我们坚定不移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二、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953年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即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商业的社会改造。
2.过渡时期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好路线岗
三、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中国五四运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2.无产阶级发挥主力军及领导阶级的作业
3.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始终站在前线推动发展
4.五四运动后革命前途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共和国
四、简述马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社会建设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将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马克思理论成果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五、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2.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强大精神支柱
3.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六、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它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3.它是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锐利思想武器
七、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传统观念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的模糊观念
八、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1.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
2.优化结构,加快贸易发版
3.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九、简述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1.对外经济贸易实现历史性飞跃
2.引进外资不断升级,推动全面开放的格局形成
3.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十、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它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它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十一、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十二、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答:
具体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
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十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十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重点背
十五、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十六、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亦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离不开客体,人的认识根本上是由客体决定的。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认识也离不开主体,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
十七、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八、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最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
特殊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
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